科研赋能

关注各类科研场景,提供便捷、高效的科研工具,打造科研全流程解决方案

阅读推荐

精品文献
更多
中国草地学报2025年1期
氮是草地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其在草地土壤的含量动态和迁移转化易受到放牧牲畜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探明不同牲畜行为与草地土壤氮转化的关系对于系统揭示放牧干扰下草地氮素迁移转化的响应特性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分析放牧活动的综合作用对草地土壤氮含量及动态的影响,导致关于不同牲畜行为对土壤氮转化作用机制和差异性的认识较为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分析3种主要牲畜行为(采食、践踏、排泄)与草地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关系,探究不同牲畜行为下草地土壤氮素的迁移转化特性及影响因素,指出牲畜采食行为增强植物-土壤间的碳周转,有助于促进土壤氮转化;践踏行为通过改变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间接调控氮转化过程中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但对不同质地土壤的影响差异较大;排泄行为通过粪尿氮素输入为氮转化过程提供较多的底物和有效碳源,使其对草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复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加剧背景下,利用 15N同位素示踪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从多角度定量解析放牧牲畜行为对不同类型天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关键因素势在必行.研究结论为优化牧区放牧牲畜管理模式和促进草地生态系统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世界农业 2025年1期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应用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渐成趋势.本文基于浙江的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以"治理动力-治理功能-治理方案-治理效能"为逻辑框架,选取德清、龙游、萧山和建德四个典型县域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和比较研究,提炼总结了乡村数字治理实践的典型模式并揭示了乡村数字治理的基本路径.研究发现,浙江四个县域案例的实践分别代表了乡村数字治理的四类模式,分别包括以德清为代表的全域整体智治模式、以龙游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模式、以萧山为代表的智能综治模式和以建德为代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模式.同时,乡村数字治理呈现资源数据化、管控精准化、服务在线化、决策科学化、参与全民化、监督线上化、积分激励化七条基本路径,并体现出管控性、服务性、参与性、回应性、智能性五大基本特征.
《 土木工程学报 2025年1期
中国西北金属矿藏开发利用虽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然而不当的含铅(Pb)废水处置将导致场地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该研究分别探究了微生物介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和微生物介导磷酸盐沉淀(MIPP)技术修复铅污染地下水和黄土的潜力,并对二者修复效率和内在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试验结果发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在酸性条件解脲能力较差导致尿素水解程度较低,得到的修复效率仅为10.82%,且矿化产物碳酸铅(PbCO3)和碱式碳酸铅(Pb3(CO3)2(OH)2)化学稳定性低;而巨大芽孢杆菌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解磷能力,仍可以得到80%以上的修复效率,且矿化产物磷氯铅矿(Pb5(PO4)3Cl)化学稳定性高,微观试验识别的矿化产物是以细菌为成核位点的共沉淀结构(Ca2Pb3(PO4)3Cl矿物与磷酸盐矿物),降低了Pb2+再次迁移扩散的概率.铅污染黄土修复试验中,巨大芽孢杆菌得到修复效率较高且赋存形态主要为铁锰氧化态Pb,相较巴氏芽孢八叠球菌修复后的碳酸盐结合态Pb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更低的生态毒性.

手机版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